發布日期:[2015-06-03] 點擊次數:[]
機制砂是由巖石爆破破碎或采用河道礫石,經機械破碎、篩分制成的粒徑小于 5mm的顆粒。機制砂富有棱角,同樣細度模數下的顆粒級配劣于天然砂,用于配制混凝土將在配合比、施工性能、力學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產生不同于天然砂混凝土的特點,F行建筑用砂標準雖將機制砂列為建筑用砂,但出于控制含泥量的考慮而對石粉含量也進行了嚴格限制。為了能夠達到規定的石粉含量要求,機制砂生產均增加了水洗工藝,不僅增加生產成本、造成水資源浪費,而且水洗石粉排放造成了河道水質或風沙氣候等環境污染,不利于生產地域的環境保護。
基于對石粉含量能否放松的問題,已取得了一些很有工程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。但對石粉含量的研究缺乏系統性與可比性,具體表現為:對石粉的顆粒范圍劃分不同;將石粉含量與機制砂生產工藝割裂開來,試驗采用機制砂的高、低石粉含量通過外摻磨細石粉的方法實現,研究缺乏實際生產支撐;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內容不全面,各種測試指標基于不同的機制砂原材料。
巖石破碎原狀機制砂,區別于傳統生產工藝,在破碎前增加對巖石整體沖洗工序以嚴格控制成品砂的含泥量,破碎后即為成品砂,不再進行沖洗,從而保持機制砂的原狀。生產實踐表明,在達到規范要求的機制砂顆粒級配和細度模數指標范圍內,原狀機制砂的石粉含量有較大的波動,因此,有必要研究原狀機制砂中石粉含量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,從而為混凝土工程施工控制提供研究依據。
根據以往研究經驗選取設計第二區間的三種強度等級機制砂混凝土,研究原狀機制砂中石粉含量對其工作性能和基本力學性能情況。